为帮助2025级大一新生快速熟悉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与发展前景,科学规划大学学习路径及职业方向,10月9日,计算机学院在梦溪校区综合楼D-409教室,正式举办2025级新生软件工程专业认知教育活动。本次活动由新生辅导员叶尔尼斯老师主持,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负责人束鑫老师受邀担任主讲人,2025级软件工程专业全体新生参与,现场秩序井然、互动热烈,学生们专注聆听并积极思考,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束鑫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学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从2010年首次招生以来,该专业历经十余年积淀,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师资力量,2021年获批省一流专业,2025年获批省级工业软件学院。束鑫老师表示,这离不开专业团队的辛勤付出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通过先进的教学体系和丰富的实践平台,学校在为学生打牢编程基础的同时,也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助力他们在软件领域脱颖而出。
活动中,束鑫老师从最近大热的话题“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切入,介绍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高质量软件的学科,也是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他指出软件生命周期不只只是大家所简单认为的编程,而是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运维和迭代六个阶段,并且在开发过程中需求变更与持续交付成为常态。从操作系统到手机应用,软件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软件工程则是构建数字世界的重要力量。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蓬勃发展,软件行业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也为该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束鑫老师结合当前市场需求指出,市场对于初级程序员供给趋于稳定,但对中高级工程师的需求旺盛,人才缺口扩大,对于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芯片设计等关键领域仍依赖国外技术,国产替代需求迫切,软件企业面临技术封锁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这为学生们的未来规划提供了明确指引和一定要求。
在活动中,束鑫老师以学生们熟悉的C++、Java和Python等编程语言为切入点,深入讲解了专业课程体系。他指出,软件工程领域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技术基础,同时不断学习新兴工具和技术,保持与行业发展的同步。特别的,他指出在AI时代程序员角色从代码编写者转变为需求定义者和AI输出审查者,这需要具备更强的算法和领域知识。同时他也介绍了针对于AI时代的课程升级,专业新增AI for SE模块,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利用AI工具提高开发效率,提升问题建模和数据标注能力。

活动中,束鑫老师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详细规划了大学四年的学习路径:大一阶段打牢编程基础,学习语言语法和基本算法并创建完成个人博客;大二阶段深度参与团队项目,通过软考初级,积累项目经验和专业认证;大三阶段选定领域赛道,完成企业实习,提升专业技能;大四阶段具备独立交付子系统能力,续写技术博客,形成可检索数字履历。他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技术前沿,通过不断实践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束鑫老师鼓励学生们参加技术竞赛,倡导以实践检验理论,积累更多的项目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次软件工程专业认知教育活动圆满落幕。活动通过体系化的专业解读与贴合新生需求的内容设计,不仅为2025级新生清晰勾勒出软件工程的学科框架、行业趋势与学习路径,更帮助他们搭建起从“专业认知”到“个人规划”的衔接桥梁,有效化解了新生对专业方向的模糊感,明确了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的重点。
卓越之旅已然启航,繁星璀璨未来可期,软件工程的星辰大海已在眼前铺展,愿2025级新生以此次专业认知教育为序章,怀揣对专业的热忱与笃定,在代码世界里深耕细作,在技术浪潮中勇毅前行,用扎实的学识与不懈的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软件工程卓越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