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计算机学院2025级人工智能专业认知教育讲座在梦溪校区综合楼C-407顺利开展。为帮助大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增强专业认同感与学习内驱力,学院特别邀请人工智能专业负责人邓星老师主讲,新生辅导员沈轩宇老师主持。2025级人工智能专业全体新生齐聚现场,全神贯注聆听讲座,气氛热烈。

邓星老师通过一场干货满满的分享,为同学们搭建起了解人工智能专业的完整框架。她不仅从历史维度界定“人工智能”的内涵,更从现实角度解读专业的竞争优势与行业机遇,同时亮出学院的学科成果,增强同学们的专业信心。尤为关键的是,她对培养方案的深度解读——涵盖目标、课程、知识体系与毕业标准,直接为新生提供了一份可落地的学业规划参考,将抽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指南,让新生能清晰看到未来的学习方向。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邓星老师以“为什么选择人工智能专业”为主题发起问卷调查,巧妙地将话题从“专业介绍”转向“学生内在动机”。当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兴趣”是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该专业的首要因素时,邓老师给予了高度肯定——她认为,兴趣是驱动学习的“原生动力”,尤其在人工智能这样需要长期深耕的领域,这份热爱能帮助同学们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保持韧性。
基于这一积极反馈,邓星老师紧接着为新生梳理了大一阶段的“学习优先级”。她从专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出发,指出英语和数学是构建专业能力的“两大支柱”:英语能力决定了学生能否及时跟进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而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数学知识,则是理解算法原理、推导模型公式的关键;此外,Python是人工智能开发的核心工具语言,其编程思维与实战能力直接影响后续核心课程的学习效率,必须尽早攻克。

为了让学习方法更具可操作性,邓星老师分享了经过实践验证的“1:2学习模式”。她将这一模式拆解为“输入-消化-吸收”三个步骤:课堂1小时的“输入”只是知识传递的开始,课后2小时的“消化”才是知识转化的核心——同学们需要通过复盘课堂重点、完成进阶练习、搭建知识框架等动作,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体系,避免“学完就忘”的问题。她强调,大一正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坚持这一模式能帮助大家夯实基础,避免后续学习出现“断层”。
最后,邓星老师从“能力提升”的角度给出了长远建议。她表示,专业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而要通过实践不断拓展能力边界:参与各类专业竞赛,能让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应变能力与创新思维;加入研究团队,则能在导师的指导下接触真实的科研项目,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素养。这些经历不仅能丰富个人履历,更能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为未来的升学或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这场专业认知教育讲座,成为2025级人工智能专业新生开启大学专业学习的良好起点。它不仅深化了新生对人工智能专业的认知,帮助其构建起初步的专业知识框架;更有效点燃了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热情,在消解新生生涯规划迷茫的同时,让大家对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充满期待,为后续投入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